首页
绿色中科
节能综合服务
工程咨询
规划&研究
环境科学
能源工程
碳达峰碳中和
党建/资讯
人才招聘
联系华威
首页
绿色中科
节能综合服务
工程咨询
规划&研究
环境科学
能源工程
碳达峰碳中和
党建/资讯
人才招聘
联系华威

重磅!7部门联合印发《广东省乡村振兴科技计划》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及省委省政府各项文件精神要求,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省科技厅联合省委农办、省生态环境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省扶贫办、省科协印发了《广东省乡村振兴科技计划》,统筹整合多方科技力量、着力解决一批农村建设实际问题,突破一批农业发展关键技术,促进一批先进适用成果转化,培养一批助农服农科技人才,试点一批绿色发展县乡样板,明确了五方面18项科技创新工作措施,助力决胜脱贫攻坚,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一、整合多方科技力量,支撑决胜脱贫攻坚

      发挥科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支撑作用,探索建立长效机制,深化落实“放管服”改革,创新扶持模式,提升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效能,精准摸底科技需求,高效支撑扶贫对接,推动科普资源下乡,扶贫扶智双管齐下,培养良好创新氛围,推进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导大型企业下乡对口帮扶,因地制宜发展可持续发展产业,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共同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创新扶持模式,支撑精准扶贫。深化落实“放管服”改革,采取“大专项+任务清单”的方式支持各地市科技部门自行组织实施项目计划,引导地方政府调整投入方向和资金规模向科技扶贫等重点工作倾斜。因地制宜开展现代农业科技攻关、生态保护修复、科技精准扶贫产业基地建设、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支持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及农村科技特派员等工作。开展全省贫困村科技需求调研,精准摸底收集贫困村科技需求,按需选派科技人员及团队精准帮扶、精准对接。

      (二)推动科普下乡,支撑智力扶贫。开展科普下乡“扶贫”、“扶智”行动,推动科普资源面向粤东西北倾斜,提升贫困地区全民科学素质。重点支持在粤东西北相对贫困地区开展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和农村中小学校园科学馆(室)试点示范建设,择优扶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的科普项目。培养科学老师,支持学校开展各类科学探究活动。2020年支持建设一批农村中小学校园科学馆(室)。

      (三)营造创新氛围,支撑创业扶贫。实施“星创天地”树标提质行动,打造双创科技驿站,备案引导农业科技园区、大学科技园、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等各类主体参与广东省“星创天地”建设。2020年新增备案一批国家级、省级“星创天地”。开展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现代农业省级专业赛,充分利用港澳地区国际化优势,借助农业科技园区、返乡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集聚整合各类创新创业资源参与农村双创。

      (四)引导企业下乡,支撑协同扶贫。开展“万企帮万村”行动,引导大型企业集团、高新技术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等与贫困村开展结对帮扶,政府企业共同行动,城市乡村共同发力,形成多方力量有力聚合、多种举措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鼓励大型企业集团探索实践将党建扶贫、科技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等协同推进的扶贫模式,支持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到贫困地区建设种养殖基地和繁育基地,打造“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助力脱贫攻坚。

        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引领农业产业发展

      组织实施“现代种业和精准农业”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加强前沿技术研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广东农业“强芯”,抢占产业发展科技制高点,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巩固提升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五)开展农业产业“强芯”行动,抢占现代种业制高点。种业是农业的“芯片”,开展新一轮“现代种业”重大专项,推进现代种业技术研发和应用,着力解决广东省现代种业发展中基础性、关键性、前瞻性重大科技问题。支持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成为现代种业科技创新高地,支持湛江申报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分中心。加快推进广州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深圳现代生物育种创新中心建设,打造一批现代种业高质量科研平台,助力深圳先行示范区和广州出新出彩建设。

      (六)聚集国际创新要素,推动湾区食品产业升级。组织开展新一轮“食品制造”重点领域研发专项,突破一批农产品加工、食品制造关键技术。支持深圳国际食品谷筹建,构建企业、科研机构、大学及政府等多方主体深度参与的知识密集型农业食品创新生态系统,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力争将深圳国际食品谷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食品科技创新中心。积极协调国家食品与营养技术创新中心落户广东,聚焦粮农食品与营养健康,对标建设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平台,引领食品行业转型升级。

      (七)加强前沿技术研发,构建智慧农业体系。实施新一轮智慧农业重点研发专项,聚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产品,示范立体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与精准农业模式,促进农产品安全高品质生产。推进5G、区块链、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应用,促进数字农业发展,提升农业装备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促进农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智慧化发展。打造5G+农业、无人农场、智慧水产、智慧果园等智慧农业示范。

      (八)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实现涉农高企量质提升。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完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拓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增加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鼓励地市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开展农业科技招商,培育、引进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进入农业科技园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强化农业科技金融支持,综合运用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方式,引导和支持银行信贷投入,鼓励地市科技部门协调指导农业企业争取投、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

        三、加强科技创新治理,加速成果入乡转化

      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和制度,依托重大科技基地和平台建设工作,全面加强科技创新规划、示范、服务和资源配置能力,探索科技成果入乡转化的新路径、新机制和新模式,提高我省农业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建设与能力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九)加强规划能力,探索科技成果入乡转化路径。以提升农业科技战略规划能力为重点,深入科技成果入乡转化开展政策研究,充分考虑农业科技成果的公益性、长期性、地域性等特性,设计和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制度及农业科技成果入乡转化路径,引导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结合发展定位,紧贴市场需求,开展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活动,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充分发挥华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在科技成果入乡转化中的联结纽带作用,集聚创新资源、凝聚创新人才、汇聚创新项目,探索和实施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新路径、新模式。

      (十)加强示范能力,推广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模式。依托涉农科研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和壮大农业领域技术转移转化示范机构,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企业需求有效对接,推动农业农村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重点支持广州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先行先试“科创12条”,探索完善切合实际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建立知识产权明确、成果权益分配清晰的分享机制。支持省农科院探索推广“院地合作”经验模式,构建“科技成果包”,工程化解决县镇共性问题,“点对点”组团解决企业和农户的产业问题。

      (十一)加强服务能力,保障科技成果入乡转化落地。面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探索以产业为纽带、多学科共同参与的高校农业科技网络化服务体系,建立“互联网+大学农技推广服务”模式。建设综合示范基地、特色产业基地、分布式服务站、乡村振兴服务站等多种形式的新农村服务基地,打造区域新农村建设的辐射中心、县乡特色产业发展的引擎,孵化、带动、辐射大湾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入乡转化落实落地。按照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100+N”总体布局和思路,联合华南农业大学等创新主体共同构建农业科技开放协同创新体系,探索新时代农村科技特派员的广东模式,建立品牌化农业科技交流平台,制订联合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工作方案。

      (十二)加强集聚能力,扩大科技成果入乡转化影响。通过政府引导和社会广泛参与,健全区域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和省市县三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通过各级重点项目实施、重大成果对接、高新技术企业引进、高校院所资源集聚等方式,强化各机构平台的科技资源配置能力,提升各机构平台的科技转化服务水平。鼓励各地市积极申报国家农业科技园,申报组建一批涉农省级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协同河源市人民政府、农业农村厅等相关部门,按照《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要求,找准定位、明确方向,推进河源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申报创建。

      四、开展“科技暖村”行动,推动人才资源下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人才资源的有力支撑。开展“科技暖村”行动,推动科技人才不断向基层汇聚,带动农业科技不断创新进步,统筹协调一批科技人才走村入户、上山下乡,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加强农业农村领域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引进力度,为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创业提供高端人才保障。

      (十三)开展“百团千人大下乡”活动,打造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新模式。引导农村科技特派员将服务环节从产前、产中延伸至产后,实现产销对接、全链条覆盖,打造“农村科技特派员+电商”、“农村科技特派员+合作社”、“农村科技特派员+星创天地”等新模式。开展农村科技特派员“百团千人大下乡”活动,实现对接省定贫困村全覆盖。实施“互联网+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机制,指导农村公共卫生、抗疫预防、春耕复产等工作。完善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各地级市要建立市级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有条件的县(市)要建立县级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

      (十四)开展“3+1”结对帮扶行动,推动三区发展新局面。瞄准深度贫困地区发展需求,加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原中央苏区人才培训,推动“三区”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三区”科技发展中的支撑作用,着力解决“三区”三农问题。针对民族地区开展“3+1”结对帮扶机制,由一家科研院所、一家省属大型企业、一所高等院校共同结对帮扶一个民族自治县,明确帮扶重点,加强产业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建立帮扶单位与自治县互利共赢的新机制。

      (十五)加强人才引育力度,解决发展不平衡矛盾。依托省、市各类人才工程项目,加大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新兴、交叉学科领域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为乡村振兴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和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培育乡土科技人才,加强农业农村领域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解决粤东西北人才问题,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五、注入科技创新动力,促进乡村绿色发展

      依靠科技创新,研发、推广和应用绿色技术,注重多学科协同与新技术集成,推进农业生产从传统粗放向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变,解决农业环境、农产品品质的突出问题,加强农村水污染防治技术攻关,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北部生态发展区扶持力度,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支持县(市)、农业专业镇围绕区域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和民众科学素养提升等科技需求,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推动县(镇)域创新驱动发展,开展科技小镇试点建设。

      (十六)大力推进县域创新,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积极申报国家创新型县市,支持台山市、廉江市和四会市3个现有国家创新型县(市)加强院校合作,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及农业科技创新激励相关普惠性政策的落实力度,构建县(市)、乡镇和村三级协同的科技成果推广运用网络,使科技更多惠及广大乡村,发展壮大地方特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展科技小镇建设试点工作,创建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科技支撑发展特征突出的科技小镇,探索科技赋能产业、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将“三师”专业志愿者纳入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体系,开展下乡服务,规划岭南特色美丽乡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因地制宜建设完善林业生态体系,打造乡村宜居生态。

      (十七)加强水污染防治关键技术攻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水污染防治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推进水体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农村污水治理一体化、污泥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置等关键技术集成及示范;推进水环境治理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加强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保护等环保领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水污染治理技术创新示范工程。推进“厕所革命”,树立“小厕所也能高科技”观念,试点推广一批生物环保无水自降解厕所,为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十八)加强技术集成示范,提升农业绿色生产水平。实施农业生态循环、水产绿色养殖与加工、农业新材料等重点研发专项,组织绿色发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团队,开展农田重金属污染修复、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与修复、农村空气污染治理、耕地质量保护、肥药减量增效、节水节能及集装箱循环水养殖等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解决农林废弃物、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以及农膜残留,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农村垃圾利用等农业农村环保关键技术问题,提升农业绿色生产水平。

华威能源,整合先进的能源技术和管理理念,建设一流能源技术服务企业,助力地方和企业绿色低碳发展。
© 2020 Zkicm.com 版权所有 ICP证: 粤ICP备19133667号    技术支持:鑫鹏达网络科技